:::
現在位置首頁 > 親海 > 探險家的海洋 > 生態之旅
  • 回上一頁

生態之旅

珊瑚礁之美與危機

  • 點閱:3224
  • 推到 : FacebookTwitterplurk
    •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海洋教育網
    • 日期:2016/08/31

    珊瑚礁之美與危機
    段文宏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企劃研究組 助理研究員
    國立東華大學 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 助理教授

    台灣的海洋生態
    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有水的藍色星球。在遠古時期,地球的陸地環境變化劇烈,地表的海洋環境相對來說較為穩定,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
    台灣四面環海,東部濱臨太平洋,北部和東海相鄰,西部有台灣海峽,南部則面巴士海峽。東部主要為岩岸,水深也較深可以深達幾千公尺,西部為沙岸,水深較淺,南部則有發達的珊瑚礁地形。台灣島地處亞熱帶,終年溫度適中,周圍又有黑潮等湧升流,使得海水營養鹽充足。多樣的地形,合適的氣候與充分的營養鹽,創造出台灣繽紛的海洋生態。
    台灣沿岸的生態系因當地的地形而發展出多樣的樣貌。一般來說,東部及東北角岩岸地形發達,發展出岩礁生態系,例如位在台北縣濱海公路旁的鼻頭角及龍洞,花蓮縣豐濱鄉石梯灣的南側尾端的石梯坪及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岩礁生態系以岩石底質為主,這些岩石表面被侵蝕後出現許多孔穴,可供生物住在裡面。台灣有許多河川,河川的出口就形成河口濕地例如淡水河口、蘭陽溪口等。河口濕地有招潮蟹、彈塗魚、水鼻仔等生物生活其中。另外在台灣的南部、澎湖蘭嶼及綠島則有發達的珊瑚礁生態系,以珊瑚及藻類建構成的珊瑚礁為主體,其中有各式各樣的脊椎及軟體動物生活其中。
    珊瑚礁之美
    珊瑚礁是以珊瑚為主體所形成的礁體,而珊瑚是有生命的動物,許多珊瑚蟲聚集在一起,分泌類似大理石材質的骨骼,彼此連結在一起,匯集成巨大的礁體。所以健康的珊瑚礁是會長大的,他們可大到數千公里,可以形成海島,或是與原有的陸地共構出更大的土地。像墾丁離岸數公里遠內陸的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就是從海裡抬昇的高位珊瑚礁岩,珊瑚礁岩冒出海面後,珊瑚礁植群生長其上,形成典型的珊瑚礁森林生態系。
    海裡的珊瑚礁生態系可說是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區域之ㄧ,不過它大多只分布在南北緯28度間的海域,台灣地理位置適當所以也擁有大片的珊瑚礁。在恆春半島,西自楓港,東至旭海都有珊瑚礁海岸。恆春半島的西岸從後灣起,海底地形有巨大礁石、深溝及懸崖峭壁,豐富的海底地形,使得這個海域除了石珊瑚外,海底間有豐富的柳珊瑚與鞭珊瑚群體。
    南灣西側在貓鼻頭與後壁湖之間,海中珊瑚的分布較不連貫,這個海域有大量的千孔珊瑚與軟珊瑚族群。後壁湖海域也有獨立礁石,不過此處較淺,獨立礁石座落在白沙上,能見度佳時,陽光直接穿透至海底,感覺與西岸完全不同。後壁湖漁港外,則有發育良好的珊瑚礁,各類珊瑚生長繁盛,近來成立後壁湖保護示範區,使得該海域的珊瑚礁生物更為繁盛,是很值得一”游”之處。而大小咾咕之間,石珊瑚,海扇、鞭珊瑚種類眾多,雜交生長,垂直分布在峭壁與海溝之間,亦是另一番氣象。
    南灣的東側景觀又與前兩處有些不同,南灣沙灘至鵝鑾鼻之間的珊瑚礁,中間被數個沙灘截斷呈斷續分布,不過每段珊瑚礁都發育良好。南灣沙灘到潭仔灣就有連續平坦的珊瑚礁地形,從潮間帶起一直到十米深,海底的底圖就是石珊瑚,這一海域石珊瑚十分發達,縱橫交錯,中間則有少數軟珊瑚點綴其中。在這裡除了各式石珊瑚外,特別的是綿延巨大的軸孔珊瑚及腎形珊瑚之單一群體。
    珊瑚礁生態系除了珊瑚外還孕育了許多生物,除了珊瑚礁的魚蝦蟹外,像後灣常見海龜的到訪,南灣則有海蛇的出沒。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消長通常是環環相扣的,海底的蠑螺愛吃海藻,人們捕捉、消費過多的蠑螺,野外的海藻便會快速成長,大量的海藻族群會威脅珊瑚的生長,進而使得珊瑚礁不健康甚至衰退,最後依賴珊瑚礁生活的魚蝦蟹就會一一消失。後壁湖保護示範區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例子,希望它是一個開始,進而推廣到其他地方,讓台灣的海岸線都成為美麗的海洋公園。

    珊瑚礁的危機
    珊瑚是建構珊瑚礁的主要生物,他們對於海水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珊瑚的生長條件海水溫度必須在23-28oC之間,必須有堅硬的底質提供珊瑚生長及幼苗著床,海水鹽度需在33~35?之間,海水要乾淨清澈,而光照需充足。珊瑚經過在地球上長期演化與適應的過程中,對於自然環境中種種的天然因素如暴風雨、病害及遭受其他生物掠奪的壓力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即使因此遭受損害,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珊瑚都能自然復原,有時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反而能使得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更為豐富。不過人為活動所造成的生長環境的遽變,其所造成的壓力是長久且廣泛,這些壓力可能對珊瑚礁產生永遠無法挽回的傷害。

    珊瑚生存的壓力
    人為活動所有會改變珊瑚生長環境的事件,都會造成為珊瑚生存的壓力。一般將造成珊瑚生存的壓力來源分為兩大類,也就是天災與人禍。像是颱風、熱浪或是寒流都是屬於天災的壓力。而主要的人為危機則有以下數項。
    一、有機廢水。人為活動所造成的有機廢水一旦流入珊瑚礁區海域,將使得該海域的海藻大量生長,覆蓋珊瑚。
    二、沈積物與懸浮物。蓋機場、飯店及興建道路等,任何的土地開發案,若沒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方案,將使得陸地上的泥沙隨著雨水被帶入海裡,使得光照強度降低,珊瑚被泥沙覆蓋窒息而死。
    三、人為活動所產生的垃圾,像是廢棄網具,保特瓶,塑膠袋等不易分解的人造廢棄物。
    四、非永續性的開發利用,像是炸魚、毒魚、過漁或是短視而不當的開發案。
    五、觀光遊憩所造成的壓力,像是船隻或是水上摩托車的油污及造成的波浪,遊客對生物的踐踏及採集,船隻在珊瑚礁上拋錨,以及遊客增加使得有機廢水增加,興建觀光周邊建設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問題或土地開發不當等措施。
    通常由於長期的適應演化,珊瑚可以有程度的承受天災對珊瑚所造成的壓力,並且有極大的機會可以復原。不過人禍卻通常扮演雪上加霜的角色,使得天災壓力加劇,珊瑚復原的時間拉長,甚至死亡。例如颱風帶來強勁的海流,會將珊瑚打斷,以及海水變混濁。不過當颱風過後,若是海水恢復清澈,則這些受傷珊瑚就有可能恢復,甚至被打斷的珊瑚都可以存活下來,而成為新的珊瑚株。但是若是該地土地不當開發,水土保持不佳,颱風過後,海水難以恢復清澈,那麼珊瑚就難以恢復原狀。所以人為的壓力實屬現今珊瑚生存的最大壓力。

    珊瑚較人類早於數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而珊瑚礁生態系在地球上默默地陪伴人類度過了千萬年。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我們更方便的進出這個美麗多樣性的生態系,不過卻也在極短的百年間造成這個地球上最大和歷史最悠久的動植物生物群體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珊瑚會不會絕種,珊瑚礁生態系何時會消失,這些答案,科學家很難提供一個切確答覆。可以確定的是,珊瑚礁生態系的消逝將是人類及地球無可彌補的損失。